-
主席
廖慶松
剪輯指導、編劇、導演、資深監製 1973 年自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,隔年進入中影公司製片廠,從影年資40餘年,至今已剪接超過上百部電影作品。首部剪接作品《汪洋中的一條船》即入圍金馬獎最佳剪輯。曾和台灣多位知名導演合作,如侯孝賢、楊德昌、萬仁、柯一正 等共同掀起台灣電影新浪潮時代,被稱為「台灣新電影褓母」。除榮獲電影獎項,2006 年更獲頒第十屆台灣國家文藝獎。知名剪接作品有:《風櫃來的人》、《超級大國民》、《海灘的一天》、《恐怖份子》、《戀戀風塵》、《悲情城市》、《刺客聶隱娘》等。導演作品有:《期待你長大》、《海水正藍》。
-
諮詢委員
林孝謙
林孝謙,導演、編劇。以描繪人物細膩情感、刻劃動人故事見長。短片作品《自由大道》、《情色小說》曾入選國內外知名影展,長片作品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》更寫下全球近50 億票房紀錄。近年亦開始擔任監製,作品包含獲金鐘獎十二項提名的《比悲傷更悲傷的 故事:劇集版》,及全球票房累積近20億的《想見你》電影版。
-
諮詢委員
傅天余
首部長片《帶我去遠方》入圍多項國內外影展,《黛比的幸福生活》獲金鐘獎最佳電視電影。其他長片作品包括《戀愛中的城市》、《我的蛋男情人》。2023年執導《本日公休》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配角、6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。
-
諮詢委員
陳明和
動畫導演,曾參與電影 《雙瞳》 Motion Board製作,《青禾男高》 視覺指導,周杰倫 《跨時代》 MV動畫導演。個人創作作品《搖滾搖籃曲》榮獲第16屆台北電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,《根》入圍第33屆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Annecy非競賽獎,<<殼》獲得第5屆金馬國際數位短片影展-DHL最佳台灣影片。
-
諮詢委員
王耿瑜
80年代,參加蘭陵劇坊,拍攝《九歌》紀錄片獲金穗獎,參與台灣新電影,拍攝《戀戀風塵》、《尼羅河女兒》、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;也曾在奧美廣告做製片、中時晚報當記者。90年代,策畫金馬獎,製作《少年ㄝ安啦》、《只要為你活一天》等電影配樂;拍攝《今天不回家》、《魔法阿嬤》等片,並在ELLE、VOGUE、誠品好讀、HIGH漫畫雜誌撰稿。2000年後,擔任金馬影展、兒童影展及紀錄片雙年展之策展人;監製《練習曲》、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、《光陰的故事--台灣新電影》、演出並拍攝《蘭陵40--演員實驗教室》等作品。近年策畫小導演大夢想、和FREE OUTDOOR PARTY、果實藝術創作營、TOFU趴、DOCDOC、短片實驗室等影像教育工作。製作兒童電視節目《節氣X六感實驗室》,感謝天地萬物。
-
諮詢委員
陳俊蓉
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碩士。曾任多屆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影展部總監,及侯季然導演《有一天》製片。目前為獨立策展人,策劃過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及其他親子影展。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講師。
-
諮詢委員
林君陽
台灣知名導演與攝影師,以社會寫實風格著稱,擅長以鏡頭細膩刻劃人性,駕馭多元題材。近年代表劇集作品包括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、《茶金》、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等,皆引發社會廣泛迴響。曾獲第5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、第58屆金鐘獎迷你劇集導演獎。以電影《疫起》獲第25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。
-
諮詢委員
黃惠偵
獨立電影工作者。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第一屆董事、台北市紀錄片工會秘書長。她的第首部紀錄長片《日常對話》獲得2017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,以及數個國際影展獎項,同時也是第一部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紀錄片。
除了導演,她近年也以監製/製片角色參與多部電影作品,包括紀錄長片《烤火房的一些夢》、《日泰小食》,紀錄短片《孩子》、劇情短片《金魚缸小姐》,分別入圍金馬影展、釜山影展、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,以及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等。 -
諮詢委員
陳潔瑤
電影編劇導演,泰雅族人,作品多以原民題材為主。第二部劇情片《只要我長大》獲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等五項大獎,參與國際近20個影展,並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賽。以電影《哈勇家》再度獲得,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,與金馬獎暨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。
-
諮詢委員
袁支翔
電影製片、NMEA秘書長與政治大學傳播博士候選人。曾任華文創影視內容業務總監、華誼兄弟行銷經理等職,是一名學經歷完整的影視產業工作者。長期耕耘文化創意與電影產業的研究,擅長傾聽創作者的想法,整合商業市場與藝術創作觀點,切入影視作品的開發、製作與發行。歷年參與包括《她和她的她》、《消失的情人節》、《迷走廣州》、《第九分局》、《切小金家的旅館》、《強尼.凱克》、《我的少女時代》等影視作品。2022年獲英國文化協會台灣地區文化與創意獎。
-
諮詢委員
陳柏任
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、光點華山電影館行政暨節目總監。推動2012年光點華山營運至今,將台灣首座國家級藝術電影館從組織流程變革、扶植新導演、培育具備鑑賞電影力的觀眾群著手,以各種創新作法,重新定義。致力於完善臺灣的電影產業鏈,將上游的製片發展及下游的放映戲院通路,以戲院靈活經營結合電影紮根教育,串連整合,改變臺灣電影產業現況。個人曾獲得經濟部【國家產業創新-創新菁英女傑獎】、教育部【藝術教育貢獻-活動奉獻獎】,並率領光點團隊獲經濟部【國家產業創新獎-團隊創新領航】、財政部【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經營金擘獎優等】與【特殊公益】雙料獎項。
-
諮詢委員
林仕肯
2005年進入影像製作業界,從廣告製作起,橫跨MV、短片、電視電影與劇情長片,累積紮實經驗與獨到美學視角。2015年創立邊境映象藝文有限公司,投入電影開發與編劇創作,逐步專注於製作專案開發、資金募集與國際市場運作。2017年參與《目擊者》、《吃吃的愛》、《紅衣小女孩2》、《血觀音》等片,囊括當年台灣票房前五。自2017至2023年參與《血觀音》、《親愛的房客》、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、《關於我和鬼成為家人的那件事》等片,多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,其中《血觀音》、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分獲最佳劇情片,2023年獲第60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。
-
諮詢委員
張全琛
東昊影業負責人,曾為聯合報、電影欣賞撰寫影評,曾任職光點台北、華納兄弟、噶瑪蘭短片節、桃園電影節策展人。致力引進藝術片如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、《日麗》、《再見機器人》,同時發行國片《女兒的女兒》以及濱口龍介導演系列等電影作品。